![]() 電動吸塵器
专利摘要:
提供一種具有使用者可易於維修內部之集塵部的電動吸塵器。為了解決該課題,在電動吸塵器,具有:本體,係在內部具有產生吸入力的電動風扇;及旋風式集塵部,係可對該本體拆裝;旋風式集塵部係在各個部位構成分離空氣與塵埃之複數個離心分離部、使相鄰之該離心分離部連通的連通部、及儲存在該離心分離部所分離之塵埃的集塵室,並將集塵室、離心分離部及連通部構成為可分解成各部即可。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可將各部分解成各個,所以可易於維修集塵部內部。 公开号:TW201304730A 申请号:TW101114475 申请日:2012-04-24 公开日:2013-02-01 发明作者:Kenji Yanagisawa;Daisuke Kondo;Ryuichi Uchida;Akihiro Iwahara;Kiyoto Ohmaki 申请人:Mitsubishi Electric Corp;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 IPC主号:A47L9-00
专利说明:
電動吸塵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電動吸塵器,該吸塵器係具有旋風式集塵部,而該集塵部係在內部產生迴轉流,將空氣與塵埃分離後,僅將塵埃儲存於內部。 自以往,有一種電動吸塵器,該吸塵器係將旋風式集塵部(以下稱為集塵部)可拆裝地設置於在內部具有產生吸入力之電動風扇的本體,而該集塵部係在內部產生迴轉流,將空氣與塵埃分離後,僅將塵埃儲存於內部。 這種電動吸塵器係集塵部的內部之儲存塵埃的集塵室積存了某程度的塵埃時,自本體拆下集塵室,藉由丟棄集塵室內部所積存的塵埃,而在內部不必使用儲存塵埃的紙袋過濾器,就可使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12811公報(第1圖) 可是,若是專利文獻1的構成,藉由從集塵部將儲存塵埃的集塵室分離,而可進行清掃或水洗等之維修,但是因為產生迴轉流的離心分離部,或連接相鄰之離心分離部的通風路等係無法分解,所以難進行洗淨等的維修。 尤其,毛髮等的輕塵埃係有未完全與空氣徹底分離,而殘留於離心分離部之內部的情況,而要求有可維修離心分離部之內部之集塵部的電動吸塵器。 尤其,這種電動吸塵器係由於各種使用者使用,所以要求具有可易於分割與組立,並在組立錯誤的情況,在該狀態不會錯誤地使用之集塵部的電動吸塵器。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該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動吸塵器,該吸塵器係具有使用者可簡單地維修內部的集塵部。 為了解決該課題,在電動吸塵器,具有:本體,係在內部具有產生吸入力的電動風扇;及旋風式集塵部,係可對該本體拆裝;旋風式集塵部係在各個部位構成分離空氣與塵埃之複數個離心分離部、使相鄰之該離心分離部連通的連通部、及儲存在該離心分離部所分離之塵埃的集塵室,並將集塵室、離心分離部及連通部構成為可分解成各部即可。 若依據本發明,因為可將分離空氣與塵埃之複數個離心分離部、使相鄰之該離心分離部連通的連通部、及儲存在離心分離部所分離之塵埃的集塵室分解成各個零件,所以可易於維修集塵部內部。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實施形態。 第1圖係表示電動吸塵器C的整體圖。 第2圖係表示集塵部20的(a)正視圖、(b)側視圖、(c)剖面圖。 此外,第2圖(b)側視圖係從後述的第1離心分離部21側所觀察的圖。又,第2圖(c)剖面圖係在左右方向剖開後述之在左右所排列之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的剖面圖。 參照第1圖,電動吸塵器C係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本體10,係將各種功能零件收容於內部;旋風式集塵部20(以下稱為集塵部20),係拆裝自如地安裝於該本體10的上部;及塵埃吸入手段50,係形成用以使塵埃從清掃面向吸入本體流動的吸入路徑。 在本體10的內部,收容:控制電動吸塵器C之各部的控制部、或產生係用以自被清掃部位吸入塵埃之力之吸入力的電動風扇、或用以自外部的電源得到電力的電源線與捲繞該電源線的電源線捲盤等。 又,在本體10的前部,與後述之軟管單元51連接成連通的連接開口11開口。進而,在本體10的上面側部,設置連通路12,該連通路係與連接開口11連通,並與形成於後述之第1離心分離部21的取入塵埃開口21c連通。 其次,塵埃吸入手段50係由軟管單元51、延長管52及地板面吸入件53所構成。 軟管單元51係在軟管51a的一端形成對本體10的連接開口11拆裝自如地連接的第1連接部51b,並在另一端形成與延長管52等連接的第2連接部51c,與該第2連接部51c一體地設置握把51f,而該握把51f係設置進行電動吸塵器C之操作的操作部51d。 延長管52係藉由將外形之大小相異的2支管組合,而構成全長伸縮自如,並在一端形成與軟管單元51連接的第1連接部52a,並在另一端形成與地板面吸入件53連接的第2連接部52b。 地板面吸入件53係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基體53b,係將吸入塵埃的吸入開口53a形成於地板面側;及連接部53c,係設置成對該基體53b連通並轉動自如,一端與延長管52連接;在使用時可沿著係清掃面的地板面行走。 以上之本體10、集塵部20及塵埃吸入手段50係連接成從塵埃吸入手段50至本體10連通。 即,從被清掃部位所吸起的塵埃係與空氣一起經由塵埃吸入手段50並向本體10流入,然後,向集塵部20的內部流入。然後,在集塵部20的內部,從空氣分離塵埃,塵埃係被儲存於集塵部20的內部,空氣係再向本體10內部流入,再經由電動風扇自排氣口向本體外部排出。 此外,地板面吸入件53係因應於被清掃部位而使用各式各樣的種類,未限定為上述的形態。 其次,參照第2圖,說明集塵部20。 集塵部20係由離心分離部21、22、連通部23及集塵室24、25所構成。 首先,離心分離部21、22係藉由對流入內部的空氣產生迴轉流,而利用離心力分離流入內部之空氣與塵埃的部位,並由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所構成。 此外,該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係藉連通部23連通並連接成空氣可從第1離心分離部21向第2離心分離部22流入。 其次,第1離心分離部21的外形係形成筒狀,該筒狀係在上下連結圓筒部21a與往下方向變窄之並前端開口的圓錐部21b。即,第1離心分離部21係截面形狀為圓形。 此外,圓筒部21a與圓錐部21b係在從集塵部20之長度方向(後述之中心軸M1的軸向)觀察時,配置成圓筒部21a的截面中心與圓錐部21b的截面中心重疊。又,圓錐部21b的前端係開口。 其次,在第1離心分離部21的側面,從設置於本體10的連通風路12用以使含有塵埃的空氣向內部流入的取入塵埃開口21c開口,而在上面,與連通部23連接的連通開口21d開口。 連通開口21d係用以從第1離心分離部21排出在第1離心分離部21內已除去塵埃之空氣的開口,並設置後述之網孔狀的過濾器27。 取入塵埃開口21c係朝向是圓筒部21a之截面形狀的圓之切線方向開口。因此,因為流入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內部的空氣係沿著圓筒部21a的內壁流動,所以成為易高效率地產生迴轉流的構造。 如以上所示構成之第1離心分離部21係成為從取入塵埃開口21c向內部取入在本體10流入之混合了塵埃的空氣,並產生空氣的迴轉流,藉此從所取入之空氣第1次分離比較大之塵埃(例如砂粒或毛髮或綿絮等)的部位。 而且,第1次被除去塵埃的空氣係從連通開口21d通過過濾器27,經過後述的連通部23,再往第2離心分離部22流入,而在第1離心分離部21從空氣所分離的塵埃係被送往後述的第1集塵室24並儲存。 其次,第2離心分離部22的外形係形成筒形,而該筒形係在上下一體地連結往下方向變窄的圓錐部22a與圓筒部22b。 即,第2離心分離部22的外形係截面形狀為圓形。此外,圓錐部22a係至圓筒部22b的內部形成圓錐形,並從前端的開口再連接圓筒部22d(參照第10圖)。 此外,圓錐部22a與圓筒部22b係在從集塵部20之長度方向(後述之中心軸M2的軸向)觀察時,配置成圓錐部22a的截面中心與圓錐部22b的截面中心重疊。 進而,在第2離心分離部22的上面,與連通部23連接的連通開口22c開口。 該連通開口22c係用以將在第1離心分離部21第1次已分離塵埃的空氣取入第2離心分離部22內部,而且向本體10排出在第2離心分離部22內部第2次已分離塵埃的空氣的開口。 該第2離心分離部22係成為取入在第1離心分離部21第1次已除去塵埃的空氣,並在內部產生空氣的迴轉流,藉此,從所取入之空氣第2次分離比較小之塵埃(例如細砂粒或細塵埃等)的部位。而且,已除去塵埃的空氣係經由形成於後述之連通部23的排氣路23b而向本體10排出,而塵埃係被送往後述的第2集塵室25並儲存。 如以上所示構成的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係如以下所示配置,而一體地構成離心分離部21、22。 首先,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係配置成在左右排列。在此狀態,以通過構成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圓筒部21a與圓錐部21b之截面中心的中心軸M1、和通過構成第2離心分離部22之圓錐部22a與圓筒部22b之截面中心的中心軸M2成為平行的方式配置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 又,觀察離心分離部之垂直於軸M1、M2的剖面圖X-X時,軸M1與軸M2係位於相同的高度位置。即,軸M1與軸M2係成為在左右一致的位置關係。 而且,在將集塵部20安裝於本體10時,在是集塵部20之與本體10側相反的位置並被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夾住的部位,設置在僅集塵部20或將集塵部20安裝於本體10之狀態,使用者用以搬運這些構件的把手26。 把手26係以沿著各中心軸的方向延長的方式配置於中心軸M1與中心軸M2之間。即,中心軸M1、中心軸M2及把手26係配置成彼此平行地排列。 又,把手26係以在連接集塵部20與連通部23之狀態和連通部23重疊的方式從集塵部20突出並延伸。藉此,連通部23係利用把手26保護,以免受到來自之碰撞所造成之撞擊的損害。 進而,在把手26與各離心分離部21、22之間,形成在相對中心軸M1及中心軸M2之軸向垂直的方向(側向)開口的開口部26a。 該開口部26a係在使用者握持把手26時,用作插入手並鉤住的位置,在被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夾住的空間,即,是被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外面與第2離心分離部22之外面所包圍之凹下位置的凹部20a,開口成從側向觀察集塵部20時部分重疊。 其次,連通部23係將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連通之連接的部位,並在內部形成連通路23a、及與該連通路23a獨立的排氣路23b。 依此方式所構成之連通部23係以連通路23a將連通開口21d與連通開口22c連通,而且以排氣路23b的開口位於連通開口22c之中心的方式設置於離心分離部21、22的上部(參照第10圖)。 其次,集塵室24、25係由第1集塵室24與第2集塵室25所構成。 各集塵室24、25係分別形成杯狀,並在左右排列,一體地構成集塵室24、25。而且,使各個開口24a、25a朝向上方,並配置於離心分離部21、22的下部。 這些之第1集塵室24係儲存在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空氣所分離之塵埃的部位,第2集塵室25係成為儲存在第2離心分離部22與空氣所分離之塵埃的部位。 在此狀態,圓錐部21b進入第1集塵室24的內部,圓筒部22d進入第2集塵室25的內部。 此外,在第1集塵室24與第2集塵室25之間,與各集塵室一體地形成突出部28。該突出部28的外面係構成與把手26之外面連續地連接的曲面。藉由依此方式構成曲面,而成為提高創意性,而且難卡到障礙物的構造。 又,在係第1集塵室24與第2集塵室25之間且突出部28所在之側的相反側,突出地設置在拆下集塵室24、25時使用者所握持之第2把手29。 如以上所示各部所構成之集塵部20係如第3圖至第8圖所示,安裝成可丟棄內部所儲存之塵埃後再安裝於本體10,而可對本體10拆裝。第3圖係剖開表示集塵部20固定於本體10之狀態的本體10及集塵部20之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中央剖面圖。第4圖係本體10的立體圖。第5圖係第3圖所示之集塵部20的嵌合凹部34與本體10之嵌合凸部13a的放大圖。第6圖係表示第5圖所示之嵌合凹部30與嵌合凸部13a之嵌合分離之狀態的圖。第7圖係表示第3圖所示之鎖部31附近的剖面圖。第8圖係解除第7圖所示之鎖部31之狀態的剖面圖。 參照第3圖至第8圖,本體10的上面13係向前方傾斜,嵌合凸部13a形成於上面的下端,凹部13b形成於傾斜面,卡合承受部13c設置於上面的上端。 其次,在構成集塵部20之集塵室24、25之部位的下端(第5圖中左斜下端)部分,形成向下方開口的嵌合凹部34。而且,鎖部31動作自如地設置於集塵部20之連通部23的上部。 該鎖部31係由使用者用以使其動作的桿31a、與該桿31a的動作連動地動作的卡合部31b、及用以防止桿31a之誤動作的防止誤動作蓋31c。 如以上所示構成各部的集塵部20係在嵌合凹部34與嵌合凸部13a嵌合,而且第2把手29進入凹部13b之狀態,設置於本體10的上面13。 而且,藉由鎖部31之卡合部31b與卡合承受部13c卡合,而保持成集塵部20不會從本體10脫落。 此外,卡合部31b與卡合承受部13c之卡合狀態係可藉由使桿31a動作而解除,因此,可從本體10拆下集塵部20。 又,鎖部31係以總是在關閉方向被偏壓的防止誤動作蓋31c覆蓋(第7圖之狀態),並成為只要未使防止誤動作蓋31c在打開方向動作(第8圖之狀態),使用者就無法使桿31a動作的構造。 藉由如以上所示構成各部,而得到如以下所示之效果。 首先,在相鄰的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之間,藉由將用以搬運集塵部20或安裝於本體10之狀態之集塵部20的把手26,而可將把手26自集塵部20所突出的量抑制成最低限度,而可使集塵部小型化。 即,各離心分離部21、22係因為截面形狀是圓形,所以藉由配置成相鄰,而可將凹部20a形成於相鄰的離心分離部21、22之間。藉由使該凹部20a位於把手26的配置位置,而可形成抑制自集塵部20之突出量的把手26。 尤其,藉由使把手26的開口26a位於該凹部20a,不會形成大的把手26,而可充分確保使用者用以握把手26的手把部。 依此方式,因為把手26之自集塵部20的突出量小,所以可使吸塵器整體小型化,而且即使在使用中吸塵器翻倒,或使吸塵器落下,或吸塵器接觸障礙物,亦可防止把手26受損。 進而,離心分離部係形成筒形,相鄰的離心分離部係配置成各個筒的中心軸M1、M2大致平行,因為把手26之長度方向係以成為中心軸M1、M2之軸向的方式形成把手26,所以把手26的位置成為集塵部20的中心,使用者可高度平衡地握把手26。 進而,把手26係藉由設置於集塵部20之安裝於本體10之側之相反側的位置,而可在將集塵部20安裝於本體10之狀態,搬運集塵部20與本體10。 藉此,可使集塵部20的把手與本體10的把手共用化,而可減少吸塵器C之零件數,使其輕量化、小型化。 進而,因為把手26位於相鄰之離心分離部21、22之間,所以在一體地形成複數個離心分離部而作成一個單元的情況,把手26可發揮連接各離心分離部之補強構件的功用。 其次,參照第9圖至第15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主要部。第9圖係表示將集塵部20分解成各部之狀態的平面圖。第10圖係集塵部20的剖面圖與部分放大圖。第11圖係集塵部20的縱向剖面圖。第12圖係表示集塵室與離心分離部之關係的分解圖。第13圖係表示離心分離部21、22與連通部23之關係的分解圖。第14圖係表示第1離心分離部21與排氣筒之關係的分解圖。第15圖係將排氣筒設定於第1離心分離部21之狀態的剖面圖與部分放大圖。 參照第9圖至第10圖,集塵部20係構成為可分割成離心分離部21、22、連通部23及集塵室24、25的3個零件。 在具有第1離心分離部21與第2離心分離部22的離心分離部21、22之與連通部23對準之側的各個開口緣,形成第1槽部32。在該第1槽部32,在連通部23與離心分離部21、22對準時,藉壓入來安裝用以保持兩構件間之氣密性的第1密封構件32a。 又,在離心分離部21、22之與集塵室24、25對準之側的開口緣,形成第2槽部33。在該第2槽部33,在集塵室24、25與離心分離部21、22對準時,藉壓入來安裝用以保持兩構件間之氣密性的第2密封構件33a。 這些密封構件32a、33a係構成為從各槽部32、33拆裝自如,而可進行水洗或零件更換等的維修。 其次,參照第11圖與第12圖,在集塵室24、25之與本體10拆裝之面相反側的部位,形成在離心分離部21、22方向開口的爪承受部35。 又,在集塵室24、25之與本體10拆裝之側的部位,設置集塵室鎖部37。該集塵室鎖部37係由在離心分離部21、22方向突出的卡合部37a與用以使該卡合爪部37a動作的卡合解除按鈕37b所構成。 此外,集塵室鎖部37係設置於用以搬運集塵室24、25的第2把手29。 而且,在離心分離部21、22,形成:在集塵室24、25方向突出的爪部36、及在集塵室24、25方向開口的爪承受部39。 即,集塵室鎖部37係設置於用以搬運集塵室24、25的第2把手39之與離心分離部21、22接合之側,轉動的卡合爪部37a在與爪承受部39之卡合方向被偏壓,而與爪承受部39卡合的構造。 依此方式所構成之離心分離部21、22與集塵室24、25係如以下所示對準後被固定。首先,爪部36插入爪承受部35的內部並卡合。然後,卡合爪部37a插入爪承受部39的內部並卡合。 此外,在此狀態,集塵室24、25的開口緣24b、25b與第2密封構件33a密接。因此,離心分離部21、22與集塵室24、25係在兩構件之間保持氣密性的狀態結合並被保持。 又,在使用者握第2把手29之狀態,藉由操作卡合解除按鈕37b,因為可解除爪承受部39與卡合爪部37a的卡合,所以可易於以握第2把手29的手為軸,將離心分離部21、22與集塵室24、25分離。 又,因為卡合解除按鈕37b係位於設置於集塵室24、24的第2把手側,所以在集塵部20的安裝本體10之狀態,位於被集塵部20與本體10夾住的部位,而使用者無法操作。 因此,在使用電動吸塵器C來掃除時,不會誤操作卡合解除按鈕37b,而不會打開集塵室24、25內部所儲存之塵埃。 其次,參照第11圖與第13圖,第1爪承受部40與第2爪承受部41設置於連通部23。又,連通部鎖部42設置於離心分離部21、22。該連通部鎖部42係由第1爪43、第2爪44及連動棒45所構成。 而且,藉由第1爪43與第1爪承受部40卡合,第2爪44與第2爪承受部42卡合,而在連通部23與離心分離部21、22連結之狀態被保持。 此外,在此狀態,連通部23的開口緣23d與第1密封構件32a密接。因此,離心分離部21、22與連通部23係在兩構件之間保持氣密性之狀態結合。 在此,將連動棒45設置成第2爪44與第1爪43之動作連動。因此,在解除第1爪承受部40與第1爪43之卡合狀態、及第2爪承受部42與第2爪44之卡合狀態的情況,使用者只是使第1爪43動作而解除卡合狀態,就可解除第2爪44的卡合狀態。 如以上所示所構成之集塵部20係如以下所示分離內部所取入之空氣與塵埃。 參照以粗線R表示空氣之流動的第10圖,首先,從取入塵埃開口21c向第1離心分離部21流入之含有塵埃的空氣係沿著是圓筒形之第1離心分離部21的內壁,成為迴轉流,在下方向流動。 而且,迴轉流係隨著在下方向流動,而即將到達是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圓錐形的部分。因此,因為含有塵埃的空氣之迴轉流的迴轉半徑變小,所以迴轉速度增大,因迴轉力的增大而離心力變強,從空氣內部分離塵埃。 從空氣所分離的塵埃係在下方向被推,而儲入第1集塵室24。與空氣未完全分離之微細的塵埃係在迴轉流之中心向上方流動,經由設置於開口21d的過濾器27,從第1離心分離部21排出,再通過連通部23,向第2離心分離部22流下。 向第2離心分離部22流下之含有微細塵埃的空氣係與第1離心分離部21的一樣,利用藉迴轉流所產生之離心力從空氣分離塵埃。 從空氣所分離之塵埃係被儲入第2集塵室25。已除去塵埃的空氣係在迴轉流之中心向上方流動,通過形成於連通部23的排氣路23b後,從開口於本體10的排氣取入口15向本體10內部流下。 向本體10內部流動的空氣係經由電動風扇,從開口於本體10的排氣口,排出至本體10的外部。 此外,因為第2離心分離部22係構成為比第1離心分離部21的內徑小,所以迴轉流比在第1離心分離部21之迴轉流更高速地流動。因此,構成為可除去在第1離心分離部21未完全分離之微細的塵埃。 在此,參照第14圖至第15圖,過濾器27係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過濾器一部分,係形成由圓筒部27a及與圓筒部27a一體連接的圓錐部27b所構成之筒形並形成網孔狀的開口;及凸緣狀的底部27c,係從圓筒部27a的開口端擴大。 依此方式,藉由將過濾器27的形狀構成圓筒形,而可在第1離心分離部21的內部易產生迴轉流。又,藉由將過濾器27作成筒形,而可確保寬之形成網孔狀之開口的面積,並可使在過濾器27流動之空氣的流動變多。 又,在底部27c的周緣,形成朝向外側開口之截面形狀為字形的槽部27d。而且,密封構件52設置於該槽部27d。 其次,密封構件52係在將過濾器27安裝於第1離心分離部21的連通開口21d時,與第1離心分離部21的內壁面21h接合,填入介於過濾器27與第1離心分離部21之間的間隙,而用以確保兩構件間之氣密性的構件。 該密封構件52係具有襯墊部52a,襯墊部52a係與第1離心分離部21抵接,以確保上述的氣密性。襯該襯墊部52a的端部係收容於槽部27d內,成為密封面之襯墊部52a的部位係從槽部27d向外側突出。該突出的部位與第1離心分離部21的內壁面21h接觸。 此外,在過濾器27安裝於連通開口21d時,密封構件52係安裝於槽部27d的內部,而不會從被槽部27d與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內壁面21h包圍的空間突出(超出)。 即,密封構件52係被槽部27d與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內壁面21h包圍,而成為未在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內部露出的狀態。 依此方式所構成之過濾器27係以第1離心分離部21的中心軸M1和圓筒部27a與圓錐部27b之軸中心一致的方式設置於連通開口21d。 在此,參照第13圖,在第1離心分離部21之連通開口21d的附近,設置於對第1離心分離部21的中心軸M1總是在傾斜方向被偏壓的轉動擋板54。 在該轉動擋板54是傾斜之狀態時,若想要將連通部23安裝於離心分離部21、22,則擋板端部55與形成於連通部23的肋56發生干涉,而成為連通部23無法安裝於離心分離部21、22的構造。即,轉動擋板54係在過濾器27未安裝於離心分離部21、22之狀態,成為阻礙連通部23安裝於離心分離部21、22的安裝限制手段。 在這種狀態,將過濾器27安裝於第1離心分離部21時,設置於過濾器27的干涉板57與轉動擋板54抵接。 因此,將轉動擋板54以與中心軸M1大致平行的方式轉動,在將連通部23安裝於離心分離部21、22時,成為擋板端部55與肋56不會發生干涉的位置關係,而可將連通部23安裝於離心分離部21、22。 此外,干涉板57係可用作拆下過濾器27時之手段。 藉由如以上所示構成各部,而得到如以下所示之作用、效果。 在塵埃儲存於集塵室24、25的情況,首先,使用者係自本體10拆下集塵部20。然後,握把手26,將集塵部20移至丟棄塵埃的位置。在移動後一面以單手握把手26,並以另一隻手握設置於集塵室24、25的第2把手29,一面按集塵室鎖部37的卡合解除按鈕37b,藉此,解除卡合爪部37a與爪承受部39之卡合,而解除集塵室24、25與離心分離部21、22的連結,使集塵室24、25與離心分離部21、22分離後,丟棄集塵室內部的塵埃。 依此方式,在從集塵室24、25丟棄塵埃時,因為在集塵室24、25與離心分離部21、22之雙方分別具有把手,所以各種解除按鈕的操作性佳。 尤其,因為解除集塵室24、25與離心分離部21、22之卡合狀態的集塵室鎖部37設置於集塵室的第2把手29,所以在握住集塵室24、25之把手29的狀態,可從離心分離部21、22分離集塵室24、25。 因此,難從集塵室24、25內部潑撒塵埃,而可進行塵埃的排出作業,不會弄髒手。 進而,在對集塵部整體實施水洗等之維修的情況,除了如上述所示將集塵室24、25與離心分離部21、22分離以外,還藉由使離心分離部21、22的第1爪43在解除方向動作,分別解除第1爪43與第1爪承受部40、第2爪44與第2爪承受部41的連結,而可從集塵室24、25易於分離連通部23。 因此,因為可分別按照功能種類將集塵部20分解成連通部23、離心分離部21、22及集塵室24、25,而可因應於各部的特徵,進行維修。 又,因為集塵部20係如分離空氣與塵埃的離心分離部21、22、成為將各離心分離室連通之風路的連通部23、及儲存已分離之塵埃的集塵室24、25等般集中地分解成各功能,所以分解或組立等的作業性佳,而易進行適合各功能部的維修。 又,因為可從離心分離部21、22拆下第1密封構件32a與第2密封構件33a,所以至細部亦可進行維修。 進而,第1離心分離部21在大量吸入毛髮等難受到離心力並比較大之塵埃的情況,因為以離心力無法從第1離心分離部21搬至第1集塵室24,又連過濾器27之網孔狀的開口亦無法通過,所以有塵埃仍然殘留於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內部的情況。 可是,若是本實施形態的構成,因為可拆下過濾器27,所以可進行易於進行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內部的維修。 進而,在將過濾器27安裝於第1離心分離部21的開口21d時,因為構成為設置於過濾器27之密封構件52之襯墊部53的端部不比槽部突出,即襯墊部53收容於槽部的內部,而不會從槽部超出,所以在拆裝過濾器27時不會捲入。 又,因為密封構件52不會曝露於第1離心分離部21之內部之塵埃的迴轉空間,所以可防止密封構件的劣化。 進而,因為集塵部20係成為未將過濾器27安裝於第1離心分離部21時,無法將連通部23安裝於離心分離部21、22的構造,所以不會在未安裝過濾器27之錯誤的狀態被用。 C‧‧‧電動吸塵器 10‧‧‧本體 20‧‧‧集塵部 21‧‧‧第1離心分離部 22‧‧‧第2離心分離部 23‧‧‧連通部 24‧‧‧第1集塵室 25‧‧‧第2集塵室 26‧‧‧把手 27‧‧‧過濾器 29‧‧‧第2把手 31‧‧‧鎖部 37‧‧‧集塵室鎖部 50‧‧‧塵埃吸入手段 51‧‧‧軟管單元 52‧‧‧延長管 53‧‧‧地板面吸入件 54‧‧‧轉動擋板 56‧‧‧肋 57‧‧‧干涉板 第1圖係表示電動吸塵器C的整體圖。 第2圖係表示集塵部20的(a)正視圖、(b)側視圖、(c)X-X剖面圖。 第3圖係剖開表示集塵部20固定於本體10之狀態的本體10及集塵部20之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中央剖面圖。 第4圖係本體10的立體圖。 第5圖係第3圖所示之集塵部20的嵌合凹部29與本體10之嵌合凸部13a的放大圖。 第6圖係表示第5圖所示之嵌合凹部30與嵌合凸部13a之嵌合分離之狀態的圖。 第7圖係表示第3圖所示之鎖部31附近的剖面圖。 第8圖係解除第7圖所示之鎖部31之狀態的剖面圖。 第9圖係表示將集塵部20分解成各部之狀態的平面圖。 第10圖係集塵部20之(a)Y-Y剖面圖、(b)側視圖、(c)、(d)部分放大圖。 第11圖係集塵部20的縱向剖面圖。 第12圖係表示集塵室與離心分離部之關係的分解圖。 第13圖係表示離心分離部21、22與連通部23之關係的分解圖。 第14圖係表示第1離心分離部21與排氣筒之關係的分解圖。 第15圖係從上方觀察將排氣筒設定於第1離心分離部21之狀態的(a)平面圖、(b)剖面圖、(c)部分放大圖。 C‧‧‧電動吸塵器 10‧‧‧本體 11‧‧‧連接開口 12‧‧‧連通路 20‧‧‧集塵部 26‧‧‧把手 50‧‧‧塵埃吸入手段 51‧‧‧軟管單元 51a‧‧‧軟管 51b‧‧‧第1連接部 51c‧‧‧第2連接部 51d‧‧‧操作部 51f‧‧‧握把 52‧‧‧密封構件 52a‧‧‧第1連接部 52b‧‧‧第2連接部 53‧‧‧地板面吸入件 53a‧‧‧吸入開口 53b‧‧‧基體 53c‧‧‧連接部
权利要求:
Claims (6) [1] 一種電動吸塵器,具有:本體,係在內部具有產生吸入力的電動風扇;及旋風式集塵部,係可對該本體拆裝;其特徵在於:該旋風式集塵部係在各個部位構成分離空氣與塵埃之複數個離心分離部、使相鄰之該離心分離部連通的連通部、及儲存在該離心分離部所分離之塵埃的集塵室,並將該集塵室、該離心分離部及該連通部構成為可分解成各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集塵室、該連通部及分別接合的接合部形成於該離心分離部,密封構件設置於該接合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用以搬運該集塵室的把手設置於該集塵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在該複數個離心分離部中之至少一個,具有形成網孔狀之開口過濾器,而該過濾器係可從該離心分離部拆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槽部形成於該過濾器;在該槽部,設置在該過濾器安裝於該離心分離部之狀態與該離心分離部接合的密封構件;該密封構件係在該過濾器安裝於該離心分離部之狀態,被該過濾器與該離心分離部包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在離心分離部,設置在該過濾器未安裝於該離心分離部之狀態阻礙該連通部對該離心分離部之安裝的安裝限制手段。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01747B|2015-10-01|電動吸塵器 KR20160074258A|2016-06-28|청소기 US8117712B2|2012-02-21|Cleaning appliance JP2016511671A|2016-04-21|表面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5305114A|2005-11-04|掃除機用集塵装置 KR20060125952A|2006-12-07|집진 유니트 JP3983047B2|2007-09-26|電気掃除機 JP4294060B2|2009-07-08|電気掃除機 JP4911643B2|2012-04-04|電気掃除機 TWI548385B|2016-09-11|電動吸塵器 US7311742B2|2007-12-25|Vacuum cleaner JP2010115513A|2010-05-27|電気掃除機 JP5786441B2|2015-09-30|電気掃除機 JP6050946B2|2016-12-21|電気掃除機 JP2006296984A|2006-11-02|電気掃除機 JP2016000356A|2016-01-07|電気掃除機 TWI484935B|2015-05-21|電動吸塵器 JP2021118904A|2021-08-12|電動バキューム JP2006149472A|2006-06-15|掃除機用集塵装置 KR200394919Y1|2005-09-07|집진 유니트 WO2017010466A1|2017-01-19|塵埃分離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6106509B2|2017-04-05|電気掃除機 JP2008023217A|2008-02-07|電気掃除機 WO2014061742A1|2014-04-24|電気掃除機 JP2006025911A|2006-02-02|電気掃除機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AU2012257115A1|2013-10-03| TWI548385B|2016-09-11| AU2012257115B2|2015-06-25| EP2708172A1|2014-03-19| WO2012157350A1|2012-11-22| JPWO2012157350A1|2014-07-31| JP5737391B2|2015-06-17| EP2708172A4|2014-11-26|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GB0228148D0|2002-12-03|2003-01-08|Techtronic Ind Co Ltd|Dust separator and collector arrangement for suction cleaner| KR100470561B1|2003-04-28|2005-03-10|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471142B1|2003-05-21|2005-03-10|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진공청소기| KR100661341B1|2004-05-14|2006-12-27|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한 진공청소기| US7555808B2|2004-11-16|2009-07-07|Samsung Gwangju Electronics Co., Ltd.|Vacuum cleaner having a cyclone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EP1949967B1|2007-01-24|2015-03-25|LG Electronics Inc.|Dust collector of a vacuum cleaner| GB2454227B|2007-11-01|2012-02-29|Dyson Technology Ltd|Cyclonic separating apparatus| JP2010154940A|2008-12-26|2010-07-15|Interport International Kk|掃除機| US7951218B2|2009-02-16|2011-05-31|Samsung Gwangju Electronics Co., Ltd.|Dust separating apparatus of vacuum cleaner| JP4947110B2|2009-08-24|2012-06-06|三菱電機株式会社|電気掃除機| JP2010088952A|2010-01-28|2010-04-22|Sanyo Electric Co Ltd|電気掃除機| JP4865881B2|2010-04-16|2012-02-01|シャープ株式会社|電気掃除機|JP6875837B2|2016-11-30|2021-05-26|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電気掃除機| KR102015092B1|2018-08-30|2019-10-21|삼성전자주식회사|집진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청소기|
法律状态:
2021-06-1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108373||2011-05-13|| PCT/JP2012/058998|WO2012157350A1|2011-05-13|2012-04-02|電気掃除機|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